非遗制茶技艺之婺州举岩、紫笋茶、安吉白茶
婺州举岩
2008年,绿茶制作技艺(婺州举岩)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婺州举岩主要分布在浙江金华北山一带,此处奇峰怪石,巨岩耸立,犹如仙人所举,金华在隋唐时称“婺州”,故名“婺州举岩”。相传在金华北山修炼的黄大仙见民众为眼疾所困,遂取山上茶叶捣碎给民众敷眼,故又名“举眼茶”。
婺州举岩早在古时就已十分有名,后蜀明德二年(935年)毛文锡所著《茶谱》记载:“婺州举岩茶,斤片方细,所出虽少,味极甘芳,煎如碧乳。”明代,婺州举岩成为贡茶,一直持续到清代道光年间。
茶叶采摘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标准,一般炒制1千克干茶需采摘3万—4万个芽叶。其制作技艺主要由摊青、青锅、揉捻等工序组成。炒制特点是以炒为主,炒焙结合,对温度和手法要求极高。
其中,青锅时锅温约180摄氏度,鲜叶下锅后即用手翻炒或抖炒,抛闷结合;二锅时锅温约90摄氏度,炒制时手掌伸直由锅心、锅壁至锅面翻炒,至茶条黏性减少,即可起锅。
婺州举岩茶叶细紧卷曲呈颗粒形,兼带茸毫,色泽银翠交映,香味持久,汤色嫩绿明亮,叶底嫩绿匀整,入口则鲜醇甘美,清新宜人。
紫笋茶
2011年,绿茶制作技艺(紫笋茶制作技艺)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紫笋茶,源于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的顾渚山,又名顾渚紫笋,创制于唐代。现产于长兴县行政区域,是农业农村部批准实施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。其名由茶圣陆羽所著的《茶经》中“紫者上,绿者次;笋者上,牙者次”的论述得来,陆羽称紫笋茶为“芳香甘冽,冠于他境”。
《茶经·三之造》曰:“晴,采之、蒸之、捣之、焙之、穿之、封之、茶之干矣。”紫笋茶古法蒸青和制作茶饼的过程,与《茶经》中的记载一致,经过精挑细选摘茶叶、蒸汽杀青保绿色、蒸罢捣碎如细米、圈模成规拍成饼、晾至半干刀锥孔、茶饼慢焙穿作串、挑选封包细贮存等工序精制而成,其香浓纯、滋味醇和。
经过历代的发展,如今的紫笋茶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的鲜叶,需要经过摊青、杀青等14道工序加工而成,所用时间达数日之久。其茶芽细嫩,芽色带紫,芽形如笋;茶叶舒展后,呈兰花状,尝之齿颊甘香,生津止渴,回味无穷。
顾渚山建有唐代第一座皇家茶厂即大唐贡茶院。紫笋茶从唐代770年开始,一直到清代1646年,被列为贡品近千年。张文规《湖州贡焙新茶》诗云:“牡丹花笑金钿动,传奏吴兴紫笋来。”钱起《与赵莒茶宴》诗云:“竹下忘言对紫茶,全胜羽客醉流霞。尘心洗尽兴难尽,一树蝉声片影斜。”从中可见紫笋茶所享有的盛誉。
安吉白茶
2011年,绿茶制作技艺(安吉白茶制作技艺)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